sddsf dfg sdfsdf fdgdf fdggg
關於資優生自殺的思考
走不過去的生命一如陰霾的海
這是幾年前的文章,剛剛不小心看到,竟發現至今仍頗為適用,特張貼與大家分享: 死了一個建中資優生之後
大雨滂沱,步履沉重。看完明星學校頂尖學生自殺的消息後,身為考生導師的我,帶著一顆濕淋淋的心,走進教室,迎向大考前三十七張忐忑不安的臉孔。一時之間,竟是百感交集,哽咽難語。
焚膏繼晷苦讀的他們,究竟為何而戰?戰後又該如何自處?學校教導考試的正當性,但未曾說明生存的合理性;老師告訴學生讀書的好處、升學的重要,卻遺漏了生命的意義與課本之外的海闊天空。一旦遠離教室、棄絕考試,這些孩子將如何認識自我:知道自己是什麼?能夠成為什麼?而這一切,是當下的我應該去做,卻無力真正落實的。層層相嵌的教育體制,桎梏了學生,也綑綁了我。
新聞中,建中的輔導老師說,資優生通常太早熟,凡事看得太透徹。可是,倘若真的看透,便不會選擇這條自絕之路。以其聰穎,或許已臻至見山不是山的境界,但卡在否定萬物的關頭,若是走不過,即落入徹底的虛無。聰明畢竟不等於智慧,天才的IQ亦不能取代豁達自在的EQ,如何超越否定的本身,透過負負得正的思慮,觸及見山又是山的本質,讓孩子去認識一己的有限,進而能轉化並擁抱生活中的缺憾,這才是學校該教導學生去面對及解答的人生課題。
然而,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,我們是否具備了充分的知能,去帶領孩子走過這段徬徨少年時?又是否具備了足夠的敏感度與同理心,去發現他們的無助、了解他們的孤獨?陪著學生從暑假一路行來,心中不時充斥著混亂與分裂的感覺。面對學科能力測驗的未知與考驗,所有的考生、家長與教師,皆融合成為一焦慮的命運共同體:家長唯恐學生補的太少;老師害怕學生知道得太少;而考生則不曉得如何消化、整理囫圇吞棗的知識,更不知道到底要唸到怎樣的程度,才算準備就緒?抽象的測驗「能力」,置所有人於不確定的境地。
包括應該是清明且從容的老師們。
快樂的成長與考上理想中的學校,是否能夠同時並存?思索生命的價值與學好英數理化可否一起進行?焦躁騷動的青春與心無旁騖的學習,又可不可以同時被接納與承認?請讓我們一同思索,在死了一個建中資優生之後------。